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4-01-24 22:51:12
原标题:苏联经验与中国林园:全国农业展览馆设计与建造历史探绎 刘亦师 时代建筑2023年第1期
全国农业展览馆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建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是1958年建成的“旧馆”和由10幢新建筑组成的新馆的合称。全国农展馆的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都借鉴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园林理景、建筑造型及室内外装饰都具有民族风格,兼用多种新技术活跃建筑群的艺术处理,使其成为“一个万花锦簇的林园和一所优美的艺术文化的宫殿”。文章首先回溯了作为全国农展馆重要参考的3次苏联农业展览会的历史及其展馆的设计手法与特征,重点论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农展会期间,尤其是1958—1959年全国农展馆新馆的策划、总图规划、建筑设计、建造施工及竣工后的布展利用,比较分析其与全苏农展馆的异同,论证农展馆的设计和施工质量良好。农展馆是新中国最早的园林式展览馆建筑群,其规划和建设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十年来建筑业的成就,尤其以建筑为主体的现代园林营造和室内外装饰艺术处理,是社会主义“新风格”的重要探索和成果之一。
全国农业展览馆(下文简称“农展馆”)是1959年著名的首都“十大工程”之一,包括前后两期工程,坐落在当时城市东郊的湖水碧波和果园丛林中,由20余幢新老建筑组成了展览馆建筑群。与它在设计和建造中参考的苏联先例一样,农展馆也是展示新中国农业政策和农业发展的宣传阵地和交流经验的农业大学,同时是一座包含了丰富内容、广受人民喜爱的新式公园,“一个万花锦簇的林园,一所优美的艺术文化的宫殿”[1]69(图1)。
相比苏联的三次农展会及其展馆(尤其后两次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中国的农展馆作为1959年首都国庆“十大工程”之一,对其的研究只有建成后不久发表在《建筑学报》和《建筑设计》上的设计介绍[2-3],及设计单位——中央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设计院(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负责人袁镜身撰写的简短的回忆文章[4]65-69,提供了较丰富的历史细节。虽然龚德顺等所著的《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和邹德侬撰写的《中国现代建筑史》均曾提到该例,但都是在论述“十大工程”整体情况时对其略加展开,前者所用篇幅仅一小段数十字[5],后者则主要对整体设计特征进行总结[6],未见更多关于设计和建造过程的新史料。而且,既有研究均未提到农展馆经历的前后两期建设及之间的关联,也很少涉及作为农展馆设计重要参考的苏联农展会及其场馆情况。
针对农展馆这一重要案例的系统研究之所以一直付之阙如,可能是因为在“十大工程”中农展馆的整体建设规模较小(不足3万m²,而同期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逾17万m²、历史博物馆逾6万m²)且分散成10余幢新建筑,而以传统大屋顶为显著特征的设计手法(尤其三层重檐攒尖顶的综合馆)亦似与民族文化宫、北京站等建筑相差不大,但总高和技术先进程度又逊之。然而,农展馆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展览建筑,在其规划中既需考虑与国家农业政策的宣传和科技普及相适合,同时要以建筑为主营造新式的城市公园环境,这使其成为“十大工程”中普通市民最易接近和最常使用的地方;再者,农展馆的建筑形象采用了多种新结构形式,和西方“博览会”一样能够吸引群众游园并发挥教育功能;而且其室内外装饰艺术即使在高规格的“十大工程”中也别树一帜。同时,农展馆从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结构选型及至施工建造,都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建筑业自创立以来的主要成就,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新风格”的追求,并成为此后各省市的农展馆建筑群效仿的设计模式[7-8]。
因此,本文首先考察苏联的三次农展会及其场地规划和馆舍设计,并以最新发现的各种史料结合实地调研,对1958—1959年建造的全国农业展览馆的策划、设计、建造和使用等历史过程加以梳理,在与苏联样例的比较中凸显农展馆的若干特征。
农业和农业政策在工业以来的大国竞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现代国家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注释1为了展示农业政策和发展成就,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苏联政府热衷于举办农业展览会。在1923—1954年间,苏联举办了三次农展会,按照现代农业的分类注释2或物产种类布局,布置室外的试验田和牲畜栏等,且修建了富有地方建筑特征的各加盟共和国展厅及各种娱乐休闲设施,使农展馆成为文化休息公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苏联政府努力建构其意识形态的核心环节。[9]“在国外的展览馆中,只有苏联是有农业展览馆的”注释3,苏联农展馆的举办宗旨及设计手法因此也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两次农展馆建造的重要参考。
出于对农业工作的重视,列宁很早就提议建立农业展览会的制度“并在莫斯科建立一个经常性的全苏农业展览会”[10]13。因此,苏维埃政府于1922年底宣布在莫斯科西南部麻雀山一带选址筹办全俄农业展览会(后扩大为农业和手工业展览会)[11]。筹备工作开始后不久,苏联正式宣告成立注释4,因此展览力图体现不同的加盟共和国的地方特征,“展示苏维埃国家的无比强大和各民族的坚强团结”[12],这也成为之后苏联历次农展会的共同宗旨(图2)。
1923年8月19日,苏联首届农展会正式开幕。会展场地占地100 hm²,各类建筑共修建255幢,主要以木材建造。农展会持续了10个月,虽然会后农展会的建筑没有立即拆除,但因木结构毁损较快,且其所在区域在1928年被改造为苏联首个休息文化公园——高尔基中央文化公园,因此绝大多数展馆陆续被拆除。注释5虽然这次农展会的文献和实物存留很少,但这次展览证明,以农业为主线设展是非常有效的宣传工具,展示出苏联是统一的新兴民族国家及其物产的丰富多样;其规划原则、设计策略和布展方式的经验也被此后的农展会所汲取。
1930年以后,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全面推行集体化的农业政策,并于1935年决定再次举办农业展览会。1939年8月1日正式开幕的第二届全苏农展会位于莫斯科北郊,占地超过150 hm²。场地规划以一个八角形广场作为整个场地的中心,农业各部类的展馆布置在这个广场的三条次轴的两侧,而贯穿八角形广场的主轴则构成场地最重要和最宽阔的道路,主轴的一端面向八角形广场的机械化展馆,也是农展会尺度最宏大的单体建筑,另一端则向东南延伸形成以乌克兰馆为中心的另一组建筑群,即各加盟共和国及地区展馆(图3)。
与1923年农展会不同,1939年的各展馆建筑使用了更“现代”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但苏联的建筑艺术风格贬抑现代主义而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各加盟共和国及地区展馆的设计原则与1923年农展会一样,采取了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装饰主题,更符合斯大林对公共建筑应体现“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的要求。同时,各种富有艺术韵味和宣传意义的雕塑、绘画、壁画遍布各展馆内外,共同营造出充满朝气和乐观开朗的展览会氛围,体现了斯大林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创作原则(图4)。
1939年农展会吸引了数百万观众,因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中辍。至50年代初,为了“把三十几年来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局达成进行一次总检阅”[1]1,向全世界展示苏联国家的统一与强盛,斯大林决定再次重启农展会。新农展会在1939年农展会场地基础上大力扩充,不但总占地面积扩大64.7 hm²,建筑也增改百余幢,使各类建筑总数达307幢[10]7-8(图5、图6)。1954年全苏农展会和农展馆建筑是中国从1957—1959年连续举办三次农展会和兴建农展馆建筑的直接参照。
5. 1939年和1954年全苏农展会总平面比较:面积比较(左)、主入口及流向方向比较(中)、1954年总平面分区(右)
1954年的农展会吸引了大批苏联国内外的游客,中国政府代表团也受邀前往观摩,并深刻认识到农展会不但是内容丰富的实物展览和交流先进经验的“一所生动、完整的农业大学”,而且“在苏联农业生产战线上起了巨大作用,它帮助动员和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竞赛,促进了社会主义农业进一步的高涨。”[1]1苏联集体化运动及农业展览会的经验无疑对中国当时正在进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改造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3]
1956年3月,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等部门联合筹备新中国第一届农业展会,“建立一个综合馆,展示祖国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农业合作化和生产建设成就”注释6 [14],并决定借用北京展览馆的建筑和场地展出。经过10个月的筹备,第一次全国农展会于1957年2月20日开幕,共56万观众参观,[15]其馆舍组织方式也为之后的农展会所沿用,积累了办展经验。但此次农展会毕竟属于非永久性展览且能利用的空间有限,因此开展之后群众纷纷反映要求将展览内容长期保留,建设像苏联那样成规模的独立的农展会馆舍被提上日程。
1957年5月,中央决定“在京筹建农业展览馆”[16]9,并定于东直门外三里屯至六里屯之间选址建馆[17]。所选场地交通较便利,“馆址内有窑厂和大小砖窑二十余座,居民较少,树林很多。……将来引水入窑坑,坑坑相连,构成湖面,建成公园”[16]9-11。这种将不宜居住的低洼、淤泥湿地改造成大型公园的做法,已有陶然亭公园的实践可作参考[18],也表明农展馆的场地规划将仿效苏联的先例,力图将其环境改造成城市山林一般的休息文化公园。
1957年10月国务院批复选址方案后,这项设计任务交给了中央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由于时间紧迫(初步设计仅10天时间)[19],遂立即“向各部门抽调了一批技术干部,共同研究,先后做出几个平面规划的比较方案”[20]。最后的规划方案,“基本上采取了苏联展览馆平面布置的形式”,按不同的农业部类布置建筑展馆。为了遵照中央要求勤俭建馆和“总投资不得超过80万元”的要求,农展馆没有采取各建筑间完全独立的分散式布局,而是采用对称布局使各功能空间尽量紧凑,并利用建筑围合出几个内院,形成室外展场。[14]
为降低造价,农展馆没有采用“楼房等不适合农展馆条件的形式”[14],全部建筑均为单层。除主体建筑,即入口门廊、大厅和综合馆采用钢混结构外(图7),其余各馆均为砖、木结构,以“节约钢筋和水泥,更重要的是便利了施工”,为冬季施工争取了条件。并且,室外内设计也尽量节约,“各馆都是用石棉瓦顶、圆杉木架、隔音纸顶棚,地面是碎砖夯实、上铺2公分水泥抹面”[14],唯入口广场上设置了高举象征丰收的麦穗的现实主义雕塑(图8)。
1958年12月25日第二届全国农业展览会开幕,每日参观人数平均6~7万人,但其不过占据占地470 hm²的水碓公园之一角,为将来扩建保留了余地。而且,这次馆舍建筑设计体现了“在节约条件下尽量满足美观”的要求,建筑形式、材料和内外装修均颇为简陋,显现出1955年反浪费和反复古主义运动之后建筑行业力行“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建筑方针的影响,与1959年新建的农展馆形成了强烈对比。至1959年新馆建成后,这些馆舍一部分用于人民公社工业馆、农村电气化馆等展厅,另一部分改作电影馆、食堂、职工宿舍等辅助房间。[21](总平面布置见图9“旧馆”部分)
1958年8月,北戴河的中央局扩大会议决议在首都兴建一批公共建筑,以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为了与当时全国农业战线和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的形势相呼应,中央决定在现存的农业馆基础上进行扩建,形成新的全国农业展览馆,成为当时拟建的七大博物馆之一注释7。而且,与1958年初农展馆因陋就简的建造要求不同,国庆工程“一方面供使用,一方面供观瞻,要改变首都的艺术面貌”,因此中央明确要求这些建筑必须“要有高度质量和高度艺术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讲经济。”[22]
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争取到农展馆的设计任务[23],设计工作从1958年9月开始,至当年11月底交付施工图。为了完成这一重要工程,“总建筑师戴念慈、林乐义,主任建筑师严星华,建筑师王庭慧等同志”带队参与设计,[4]65并以严星华为项目负责人,在短时间内做了几十个方案。在场地规划方面,北京当时的总体规划拟将水碓公园建成为一个大型经济展览馆组群,并通过拓宽、连通湖面形成环境优美的展览馆区,因此要求农展馆新馆的主体建筑综合馆正对东直门,“将东直门大街的轴线作为农展会全部建筑物的轴线份场地规划方案中,公认较好的几份方案都采用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形式,虽有强烈的主轴线,但尽量将各馆舍融入公园环境中,同时充分考虑新馆与湖面、驳岸及1958年刚建成不久的馆舍等的关系(图10)。10. 农展馆新馆总平面比较方案之一(第6号),1958年
(图9)。实施方案充分借鉴中国传统园林中理景造园所运用的因地制宜、借景含蓄等手法,力使建筑元素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如环抱湖面布置的特产馆和科学馆很好地与湖岸线结合并获得较大的庭院空间,而连接综合馆和各配馆的敞廊穿行在庭院中,为游人提供了休憩场所,并为观看馆舍建筑重檐飞檐的侧影增添了另一层次,“堪称点睛之笔”
[17],“使参观者观后余兴盎然”[15](图11)。11. 农展馆馆舍间的敞廊与方亭(小卖部),1959年
针对馆舍建筑的设计,在研究、模仿全苏农展馆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严星华领导的设计组决定在建筑形象中舍弃具象的标志(图12)和白菜、玉米等象征要素,主张建筑造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象征农作物形象,同时还应具有中国建筑的风格,这样既满足农业展览的使用要求,又有表现农业的特点和民族的风格”。
[16]41,因此得以对全苏农展馆建筑进行充分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他认为将大五角星或农作物形象作为建筑造型或装饰主题,“是苏联的式样,在全苏农展馆内的乌克兰馆就有以麦稷为建筑的上部以表示农业的丰收,与中国的民族建筑不同,也看不出是中国的东西。”注释912. 综合馆设计比较方案之一
严星华提出5个设计原则:1)各馆的建筑造型应根据其在总平面的位置首先考虑建筑群的统一性和丰富性,并应以综合馆为主,形成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像;2)应很恰当地反映出展陈的内容和主题;3)应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形象;4)必须反映时代特点,应有社会主义气象;5)应采用新的技术成就。为了贯彻中央对国庆工程提出的“要求我国的民族特点、民族形式”
和全苏农展会的先例一样,综合馆是整个展览会最大、装饰最华丽的建筑,并统领了主轴线层,首层除门廊和八角形大厅外布置了5个展室,利用展厅的高大空间在1~3层局部设置讲解员休息室、接待室、贵宾室等。4层、5层为游客可达的屋顶平台,其中八角形重檐阁楼为游客休息室,顶层四角亭设小卖部,“参观游人可在此处休息,水碓公园的优美景色尽收眼底”注释
为了取得宽广大气的正面效果,综合馆两翼为对称的南、北农作物馆。两馆的入口均设在靠近综合馆两端处,并在入口上部设计了四坡琉璃瓦单檐屋顶,与综合馆的三重檐八角屋顶结合在一起,形成起伏有致、主次分明的建筑组群形象,这也是整个展览会中装饰最华丽、民族风格最强烈的段落。南、北农作物馆均包含3个展厅,其中位于端部的第3展厅屋顶均采用“筒形带有彩色拼花玻璃天窗,不但室内光线充足,并且使室内布置丰富变幻、室外立面增加了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感觉。”
和苏联一样,全国农展馆雕塑也成为代表国家意志和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标志(图16)。农展馆的喷泉水池尺度巨大,此前国内尚未做过类似设计。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组在馆舍建筑施工图全部提交后,又于1959年元月专门开展研究,设计了以“丰收聚宝盆”为主题的大喷泉,直径30 m、高6 m,且旁带8个直径10 m的小圆水池,“通体用五彩玻璃马赛克镶嵌”,能组合成15种不同的喷水形式(图17)。但和苏联早期的农展会一样,限于经济条件没有得以实施,喷泉所在位置改作花坛(今花坛亦已移去以扩大室外展场)。左图:16.《红旗》杂志封面采用农展馆主广场雕塑形象
农展馆的建筑设计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样式,尤其建筑造型手法较为传统、含蓄,但在建筑的室内外装饰上注重突出农业主题,不但借鉴了传统的琉璃拼花、沥粉贴金、木刻阴雕贴金、织锦锻墙面等做法,还广泛应用现代工艺美术手法将麦、稻、高粱、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及鱼类、和平鸽等形象设计成浮雕、铁艺及彩色拼画玻璃窗,特色极鲜明(图18)。就建筑装饰图案的精美程度而言,农展馆在“十大建筑”乃至新中国早期建筑作品中均位列上乘。
综合馆的室内外装饰在整个建筑群中最为隆重。正门居中的丹陛由数块汉白玉合拼出花篮和玉米、萝卜、白菜等体现物产丰庆的形象,绕以中国结和彩带,栏杆上雕塑了棉花、麦穗等花饰,均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图案(图19)。综合馆门厅是整幢建筑的装饰重点,在通高17 m的八角形平面空间中央是8根13.7 m高晚霞色大理石八角柱,“柱头为满贴金木刻装饰,中央斗八藻井顶为沥粉贴金彩画”
。8根立柱顶上设8根钢筋混凝土斜撑,用以支撑上部的三重檐阁楼,形成的斜面位于门厅上部,建筑师将其做成8块铁花透雕钢化玻璃窗,不但取得了良好采光,而且以农作物为主题的铁花纹样装饰“极富民族色彩”,显示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紧密配合(图20)。门厅墙面为东北绿大理石贴面,而地面则为红色大理石,整体色彩显得热烈欢庆。左图:19. 综合馆正立面丹陛花饰(底部在广场整修时损毁)
综合馆及其他各馆展室的装修均结合结构设计,通过对共同的元素——柱子的处理在统一中求得丰富变化的效果:不同展室的柱子截面、柱头装饰和柱身纹样各不相同,多采用沥粉贴金的传统做法,这种处理也应用在南、北农作物馆中(图21)。与此相同的是,某些展室中通过开天窗和天窗下采用嵌花玻璃吊顶等形式,取得不同的空间感受,增强艺术氛围。这些柱子的装饰手法显然汲取了全苏农展馆及1954年竣工的苏联展览馆的经验。注释
除建筑本身和室内外雕塑,农展馆的室内外灯具也经过精心设计,颇有特色。室外灯具根据所在的不同位置及功能采用不同的式样,充分利用日光灯管组织成不同形式,如将数量最多的路灯设计成一束已收割的麦子或正在生长的庄稼的形象,起到场地照明和美化广场的作用。室内灯具样式更多,力图“从一盏吊灯或顶灯上增强建筑物的民族气氛”
。室内灯具除从厂家购买外,还结合不间的比例、形式及功能设计了各种灯具,起到了重要的室内装饰作用。其中,综合馆的两个展室结合柱子柱头的放射状铁筋形成伞形框架,将日光灯暗设于铁架后,并在铁架里埋设可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使柱子兼具声光效果,活跃了室内氛围。再如水产馆的水生动植物展览室内部也安装了专门设计的双鱼形壁灯,凸显空间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灯具式样颇多,但在选材上尽量节约金属,很少用黄铜,也较少用木材,即使在主建筑综合馆也大量使用石膏花饰吊灯,同时注意了石膏灯具模子的可翻制性,这些均为戮力提高经济性的尝试。3 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建造施工及反思
和全苏农展会一样,全国农展馆建筑本身也是农展会展品的一部分,要求其造型新颖、各有千秋,尽量避免千篇一律,且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设施以吸引游客,这也是国外博览会建筑设计的一般原则。在农展馆设计中,除中国传统坡屋顶和一般平屋顶外,还有5处建筑屋盖采用了各不相同的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和折板结构,不同形式的屋顶大大丰富了建筑群体的形态,使观览体验区别于中心部分营造的肃穆、雄伟氛围,契合园林小品建筑的性格,也符合严星华对建筑设计“采用新的技术成就”的设计原则。
[26]北京站和农展馆均由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其结构设计力量足堪胜任,但相比作为交通枢纽的北京站,农展馆意在不同展馆中采用不同形式的钢筋混凝土薄壳屋盖:气象馆和畜牧馆采用球形薄壳、农作物馆的局部采用筒形薄壳、科学馆门厅采用双曲薄壳,唯尺度较小(表1)。表1. 农展馆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屋盖的展馆建筑设计与施工情况
农展馆采用了各种类型的Z-D薄壳结构,例如科学馆的正方形门厅采用了在纵横两个向度分别起拱的双曲扁壳结构(图23),钢筋混凝土薄壳厚度仅6 cm~11 cm,和北京站一样采用满堂脚手架施工(图24)。水产馆一组3幢建筑本拟临湖而建(后因挖湖工程未按规划施工而与湖岸隔开一定距离),居中的水生动植物展览室为圆形平面,“以两排圆形鱼箱套在一起,观众则在两排鱼箱间进行参观”
。为使阳光能倾泻到鱼箱中,在直径10 m的圆形平面上采用折板结构屋面,折板下再装玻璃,同时解决屋顶下设置操作室和水族箱的天然采光问题,因此得名“水晶宫”(图25)。这些不同形式的薄壳和折板结构形成较为活泼、新颖的建筑形象,符合全国农展馆既是博览会,也是农业学校,还是供人民群众游览休憩的大公园的设计定位,“从满足建筑艺术造型及综合使用要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壳体结构是比较合适的”
对于采用了新结构的筒壳、双曲扁壳和球壳等屋顶形式的展室,如科学馆门厅和气象馆、畜牧馆的圆厅等,空间性质一般较重要。因此,建筑师对这些弧形的天花底面施以传统的沥粉贴金及彩画,但“不全部采用古的手法,仅用一种彩画颜色重复地画在一个图案上,成为一个主体色彩,仅用贴金去丰富和强调它的色彩”注释
,如气象厅大圆厅的拱顶用浅蓝色底、上衬象牙黄沥粉贴金,科学馆的双曲扁壳顶则以白色为底、配浅蓝绿色沥粉贴金彩画,均取得良好效果,可惜今已大多不存。3.2 全国农展馆的施工建造
1958年11月底,北京市公私合营建筑工程公司和设计、使用部门组成“农展馆工地指挥部”,进场搭建临时工棚等设施,同时加紧已拖期的拆迁和清场工作。[27]
[28],随后进入装修工程。由于在主体工程在冬季施工,采取了在之前的首都工程建设中已有丰富经验的蒸汽养护等施工方法,加快了施工速度。各馆的内外装修工程耗时较长,从1959年3月直至8月底才陆续完成。装修工程也采取分段流水作业和立体交叉作业方法,前者指根据“工程的繁简和工作面大小,采取先做简单后做复杂,先做完大面积的展览厅,后集中做小面积的门厅、大厅,但是对大厅部分预先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外檐装修由上至下与室内装修同时进行”,立体交叉作业则实现排定工序,要求“前一工序为后一工序创造搭接插入的施工条件”。[29]
(图27)。这种因第一线建筑工人的发明创造而提高生产效率,是当时国庆工程中颇为普遍的现象。注释2027. 工人发明的圆柱抹灰方法及模具,1959年
m²饭店和与老馆取得对称布局的带作物馆经北京市城建委和国庆工程办公室决议缓建[30],湖面的规模和岸线形态相比原设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3.3 全国农展馆设计、施工之不足及反思
。设计周期短而任务重,是农展馆和“十大建筑”的其他项目一样在设计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这一超常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和施工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这是关于“十大建筑”研究中常见的疑问,但此前未见相关考证。近来在梳理农展馆档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由全国农展馆工程基建档案整理工作委员会于1963年8—12月组织各参与单位绘制的农展馆竣工图,及结合1959—1963年实际使用情况对1958年设计工作的系统总结[32],既罗列了不足和考虑欠周之处,也从反面论证其设计质量较高。实际上,在1959年农展馆竣工后的设计总结文件中已提及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中欧体育登陆入口,如科学馆的造型“与综合馆在形式上的协调觉得不够;水产馆小巧玲珑,但有割据一方的感觉”。注释
同时,科学馆、气象馆、畜牧馆均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但拱顶内部的音响处理未加重视,“发生了回音问题,严重影响了使用”,尤其畜牧馆拱顶反射焦点正落在人的高度,回音范围很大,直接影响到展品的展陈方式,直至后来被拆毁。注释22而最严重的设计问题是南、北农作物馆入口上部的琉璃瓦四坡顶亭子与屋檐下方出挑平台的间距过小,从地面仰视尤显比例失调。其实,在施工前设计组曾为综合馆和农作物馆的大屋顶放过足尺实样,“可是当时实样不是放在高处的顶上,而在平地上做了实样,……(人视点)看时没有发现它所存在的缩脖子的感觉”,但到施工完成发现问题时已无可设法,“这个经验是很深地教育我们实样应放在实际的位置或高度”注释23(图28)。28.农作物馆入口亭阁仰视,1959年,可见顶部比例失调
[34],1963年的农展馆工程检查报告总结了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19方面问题,分类归纳如下。首先是城市规划变动造成的问题,主要是水碓公园规划方案中拟将东面三处湖泊挖通,但由于施工时市政压缩基建任务加之城市规划调整导致湖面面积大为缩减,所以原方案中临湖的水产馆离湖距离较远,显得更加偏安一隅,且无法按原设计将场地的雨水直接排向湖内,“需在栏杆外临时挖沟解决排水问题”。
再次是由时间紧促和设计不周导致的各种问题,即设计时因材料、设备等供应情况不明造成后续变更。例如,外墙原设计为斩假石,但因施工时间来不及而改用浅蓝色面砖贴面或水刷石小拉毛,仅水产馆仍用斩假石外墙,但整体效果尚称理想。还有,由于设计不周造成多处“洞口标高各图关系和室内立面没有对照好”、综合馆吊顶未考虑通风、活鱼展览室折板结构漏雨且鱼箱缺通风设施、科学馆屋顶未设检修口等问题,“直到1962年检修才发现”。而且由于没有做到一次出图而是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修改,造成了返工情况或与实际施工脱节,如综合馆各厅装修出图时间不一致、农作物馆吊顶曾反复更改和出图等。
[35]。但在4年多的使用中,并未发现农展馆设计本身有什么根本性问题,说明其不但在艺术风格和建筑造型上有突出特点,且设计质量达到了当时专业技术的先进水平。4 结语
举办博览会一直包含商业、文化、等多重目的。苏联成立后也颇为热衷参加和举办各类博览会,借此向国内外展示国力及文化、经济成就,并旨在将展览会办成宣传政策、作育新人的阵地。在莫斯科举办的三次农业展览会同样如此,且其展馆由临时性建筑发展为大规模的永久性展览建筑群。由于苏联特殊的地理和政体特征,农业展览既能展现苏联的农业政策和成就,也能突出地体现苏联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强盛,同时也是“苏联人民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的一所生动、丰富、完整的农业大学”[1]1
全苏农展不仅是展览,“而且是一个学校,是苏维埃建筑和艺术在为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的斗争中所获得的成就的检查”[36]
,其规划和设计体现了一般博览会分区明确、主次有序、热闹新颖的原则,注重将展陈、娱乐和教育融合在一起,同时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中体现地方特色和农业主题,并将展品的概念从实物、展板等扩展到喷泉、雕塑、壁画,甚至建筑物本身也成为重要的展品之一。这些设计原则和采用的具体手法对全国农展馆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全国农展馆的设计也体现出若干有别于全苏农展馆的特征。首先,是建筑规模远不如全苏农展馆。全国农展馆新馆不过10余幢,大部分为单层建筑且未建喷泉和休闲娱乐建筑,而1939年全苏农展会建筑逾200幢,至1954年更增至307幢,喷泉和服务类建筑几乎遍布各处。这反映出国家建设的一般规律,即在国民经济较孱弱时物质建设的用材较差而规模较小,如1923年苏联农展会也只以木材为主,至1939年始广泛应用钢材、混凝土和玻璃。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早期的文化休息公园建筑数量远比苏联的原型少得多。
其次,全苏农展馆的建筑是在斯大林建筑艺术思想指导下设计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天鹅挽歌;而全国农展馆设计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将民族形式与新技术并置,体现了探索和形成“新风格”的追求。这也说明,经历了1955年的建筑复古主义批判带来的噤如寒蝉、举步维艰的窘境之后,建筑师在1958—1959年国庆工程的实践中得以放开手脚进行多种尝试。农展馆的设计采取了多种建筑元素和结构类型而整体融洽统一,是“新风格”的重要尝试和成果,反映出新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建筑新原则的成就”
再次,在具体设计中,建筑师和施工单位都采取了时代常见的群众路线,在设计和施工中都取得有别之前的创新。例如,综合馆设计突破了全苏农展会主要展馆的建筑形象,“整个建筑群的艺术处理显示了我国十年来农业上的光辉成就”[7]
全国农展馆建成后成为新中国首座融合在山水园林格局中的展览馆,也为各地拟建的农展馆以及其他专业展览馆如工业展览馆等树立了典范,其基本格局——将农展馆营造为城市公园的优美环境,同时综合馆与入口广场及雕塑居中统率主轴线、其他展馆结合地形组成若干组团的布局模式反复出现(图29),并在建筑设计中进一步推广应用钢筋混凝土薄壳、悬索结构、折板结构等新技术,进一步深化了对“新风格”的追求,连同在1976年以前在农展馆举办的建国十周年农业成就展览和其他各种农业展览,共同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会展业的发展。
(图表来源:图1:参考文献[3],图2:Alexei Shchusev archive,图3:Анатолий Жуков. Архитектура Всесоюзной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й выставки 1939 года(1939年全苏联农业展览会建筑). Москва(莫斯科):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сесоюзной Академии архитектуры(全苏联建筑学院出版社),1939. 图4:СССР на стройке(建设中的苏联). 1939/9:16-17. 图5:Владимир Ступин. Об архитектуре Всесоюзной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й выставки(关于全苏联农业展览会的建筑). Архитектура СССР(苏联建筑),1954/9:1-17.图6:Анатолий Жуков. Архитектура Всесоюзной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й выставки. Москва(莫斯科):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итературы п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у и архитектуре (国家建筑文献出版社),1955. 图7:参考文献[20],图8、图11、图13、图15:参考文献[16],图9、图12、图17:北京第一工业建筑设计院. 全国农业展览馆工程总结(初稿)[G]. 国家图书馆藏,1959,图10:参考文献[2],图14、图18、图19:作者自摄,2021年,图16:《红旗》.1959/20,图20:张予正拍摄,2021年,图21:参考文献[16]104,图22:来源:同图6,第64页,图23: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档卷号I4-0.图24、图27、表1:北京市公私合营建筑公司. 农展馆圆形薄壳工程施工总结. 国家图书馆藏,1959. 图25:参考文献[16]32,图26:农展馆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1959年. 北京市档案馆. 档卷号125-1-1287.图28:参考文献[16]141,图29:参考文献[8])
1 例如美国为促进农业生产采取各级立法、创建农机大学等,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德国在统一前后则采取了增强国家政府对于土地处置权和在国有土地上实施租佃制等政策,全面刺激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德国工业化的重要保障。
纸质版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3年第1期 本体与本土:中国现代建筑百年对话 刘亦师《苏联经验与中国林园:全国农业展览馆设计与建造历史探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