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4-10-13 21:14:16
中欧体育登陆入口摇篮五彩井冈—江西井冈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井冈山市,江西省辖县级市,由吉安市代管,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总面积1449.2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井冈山市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另辖4个乡级单位。截至2021年末,井冈山市常住人口为15.59万人,
井冈山市建县始于元至顺年间(1330年~1333年),析永新州胜业乡第四十五都至第五十二都等地置县,以“长宁之义”定名为永宁,县治设升乡(今古城),隶属于江西行省吉安路。三年(1914年),因避国内“永宁”同名而改县名为宁冈,县属庐陵道。2000年5月,宁冈县和井冈山市合并,并入组建的新井冈山市。
20世纪20年代末,、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开展了井冈山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点燃了中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从这里走向胜利;孕育了井冈山精神,激励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井冈山以其辉煌灿烂的历史,被载入中国的史册,被誉为“中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地。
总体定位:以加快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根本目的,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推进老区振兴与乡村振兴,将井冈山市打造成为中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区、江西省湘赣边区域合作样板区与红绿融合的红色旅游示范城市。
规划目标: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大幅跃升,具有井冈山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以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影响更为广泛,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两省协同”:吉安西部县市发展引擎与战略抓手。立足吉安市西部枢纽优势区位,以井冈山为区域核心,进一步强化与湘赣边周边县市交通、功能、产业等联动,融入国家高铁网络,建设湘赣边门户枢纽,积极对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浙赣合作发展示范区等战略,在深化合作中把握机遇、推动发展。
依托井冈山特色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特色村庄资源,推进山上山下连通、推进城乡协同共荣,构建“一山一核两轴三片区”的总体空间格局。
强化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重点保护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各山地生态源点、水系网络与其他生态斑块,引导生态系统的一体化修复与治理。依托生态安全和修复格局,构建“一核三片,一网九源”的生态空间格局,保障各关联生态要素、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一网:小江河、郑溪河、龙江河、牛吼江、六八河、拿山河、蜀水河、行洲河、 遂川江和仙水河等河流及其支流纵横交错水系保护网;
九源:五雷仙山、黄家山、樟木坳、罗霄山、大风坳、东南坳、黄泥山、自然保 护区和烟洞垇等九个生态保护源点。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公顷。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部分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依照法律法规执行。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井冈山市自然保护地包括6个自然保护区和3个森林公园。• 系统保障核心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除满足国家特殊战略需要的有关活动外,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原则上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4大整治分区:水体湿地生态修复区;城镇高质量发展重点区;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重点区;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
5类整治工程: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程;全域土地整治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
四区: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都市农业引领区、标准化粮食高产种植区 、南部山区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
多组团:国家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优质粮油组团、都市优质果蔬花卉组团、枫梓黄金茶组团、经济林果组团。
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深化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构建中心城区-重点乡镇-特色乡镇-一般乡镇“1+2+3+N”城镇发展格局体系。形成城带乡、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城乡关系。
“N”一般乡镇:古城镇、新城镇、柏露乡、东上乡、睦村乡、葛田乡、光明乡、白石垦殖场等8个一般乡镇。
依托泰井高速及衡茶吉铁路和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等生态资源,联动市域三大园区协同发展,推进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构建“两带三园多点”的产业空间格局。
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协调”、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乡空间形态重塑、各类发展要素集聚,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集聚提升类(158个):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引导周边村庄向中心集聚;
特色保护类(136个):保护村庄特色,做好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等特色挖掘和展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搬迁撤并类(30个):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严控新建、扩建;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137处历史人文类旅游资源,其中包含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2处、省级文保单位38处与市级文保单位61处;47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37处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可分为特色农业、红培研学、乡村民宿、康体娱乐与综合农旅五类主题。
加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挖掘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价值中欧体育官方网站,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塘南、菖蒲、长塘、茅坪等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同时推进文水、沟边、小通、下七、洪石、石陂、葛田、睦村等市域内现状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村落保护。
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推进市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文物保护单位61处。完善文物保护与周边环境管控的法规和机制,严格执行保护要求,严禁拆除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
一心:建设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全景核心。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深厚,在保护既有生态景点的基础上,强化茨坪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力争将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国家文化公园。
一带:建设环井冈山特色风光带。依托莆炎高速、G319、G220,串联城镇组团,充分挖掘井冈山红色文化、红色研学、生态旅游的资源,打造环井冈山特色旅游风光带,针对性、有差异地塑造以红色文化体验、田园休闲度假、生态康养运动或综合旅游服务为主题的旅游体验带,串联各类主题经典以形成旅游体验区与旅游节点。
三圈:建设“全域+”文旅示范圈。依托井睦高速打造红色旅游发展轴,建设“红色+”示范圈。依托拿山河风光带串联红星街道、厦坪镇、罗浮镇、拿山镇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服务+”示范圈。依托G220国道串联黄坳乡与光明乡的优势旅游资源,建设“生态+”示范圈。
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强化县域与乡村层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至2035年,乡村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达到100%。
按照平均规模1-2平方公里、服务半径600-1500米,服务常住人口规模2-5万人规划十五分钟生活圈。至2035年,城镇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达到100%。
基于井冈山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井冈山的绿色山水,红色文化发展要素进行提炼,将中心城区风貌格局总结为“四库汇水入拿山,罗霄青山半拥城,两带汇心领井冈,陆景秀色映城郭”。
罗霄青山半拥城:罗山脉环拥井冈城区的特色景象两带汇心领井冈:两带为拿山河特色风光带、G319城镇发展带,多心为城区现代风貌核心、拿山镇康养传统风貌核心、碧溪现代产业风貌核心
陆景秀色映城郭:具有传统山水审美且包含红色文化特征的六处景观图——从东往西分别为星火初心、峥嵘岁月、井冈繁华、罗霄山居、业景合璧、山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