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4-08-19 22:42:23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上世纪50年代,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现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
1961年3月20日,周恩来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各方面支持农业,有步骤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这是第一次将此“四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1944年8月,在与美国人谢伟思谈话时指出:“中国农民的问题对于中国的前途来说是一个基本问题,不解决农业问题,中国的工业化就不能成功。”1945年4月24日,在七大上又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此后,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逐步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紧接着,在6月30日的《论人民》中又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
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考察苏联经验和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模式。则认为,“今天我们对农业合作社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只有在有了农业机械时,生产合作社才可能发展和巩固”。他批评当时山西省委所树长治集体化典型,认为这是“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只有在重工业大大发展并能生产大批农业机器之后,才能在乡村中向富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的进攻,实行农业集体化”。
1958年后,我国进入了人民公社化时期。基于当时集体化的问题已解决,1959年4月,提出“农业的根本的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求农业机械化“四年内小解决,七年内中解决,十年内大解决”。此后一段时间,农业机械化几乎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同义语。
1971年12月,我国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讨论和拟定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即“使我国农、林、牧、副、渔的主要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国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到80万台左右,手扶拖拉机达到150万台左右,排灌动力达到6000万马力左右,平均每亩施化肥80市斤左右。”
同时,从1966—1976年期间,国家对农林水气系统的基建保持在10%左右,其中64%用于水利建设。农民对农田进行平整规划,兴修水利,工程配套,扩大高产稳产农田。1975年与1957年相比,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增加55倍,小型水电站从55座增加到68158座,机灌面积增加60%。这个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但为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为后来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设施。
此后,随着新技术的兴起,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
到1979年,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已有较大改善。和1952年相比,化肥施用量由30万吨增加到5248万吨,农机动力由25万马力增加到18191万马力,农村用电由0.5亿度增加到283亿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3亿亩增加到6.7亿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1979年9月28日中欧体育官方app下载,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从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出发,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概念。
1977年底,“四三方案”中引进的13套大化肥,已有7套投产,截至到1978年6月,累计生产尿素361万吨。如果进口同样数量的尿素,按当时国际市场价格计算,要用外汇5.2美元,超过这7套化肥装置引进所用外汇的1倍。至1982年全部投产,据我们匡算,大致可促进粮食增产2000亿斤,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中国农业增产,以全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引进化肥项目的作用功不可没,“四三方案”的引进技术设备功不可没。
中国传统农业阶段,持续了近3千年,直到20世纪初期,由于工业制成品及其技术设施开始大量向农业输入,中国的农业开始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时期。尤其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由于国际资本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渗透,再加上铁路迅速修建,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但是就具体而言,当时农业整体生产工具的落后,经营方式落后,加上技术、种子、肥料、水利基本建设等基本要素低劣;各地江河水患频发,旱、涝、蝗灾害每年不断;农业生产主要靠的是人力(肩挑手抬)和少量的畜力,全国90%的耕地不能灌溉,盐碱、涝洼地和荒坡成片。农民完全是“靠天吃饭”;农业产量极低,亩产一般只有二、三百斤。农民吃糠咽菜和逃荒要饭、卖儿鬻女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如何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大量增加粮食和农产品产量、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就成为当时中国农业发展、并向现代农业进军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早在30年代,当时著名的农学家钱天鹤提出了“农业与教育、科研、工业、商业、金融、贸易一体化发展的思想”,限于当时的环境,未能有较大的发展。此后,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就成了新中国成立前领袖思考的重大问题。
70年代初,中国国民经济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影响面最大的仍是8.7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在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及时地抓住机会,力图打开经济工作的新局面。这时国内的棉布供应已持续紧张多年,农业生产急需的化肥也面临巨大缺口,而六十年代建设的一些化肥厂已是供不应求。
1972年2月5日,中央批准了国家计委等部门共同提出的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即四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