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4-04-07 12:16:31
中欧体育官方app下载村社联合 统分结合 多业融合小暑前后,环县各地抢抓农时收割小麦。曲子镇西沟村与往年不同,连片的大块麦田,收割、运输、晾晒、包装、入库、分配,均由村集体先“统”,收入、利润再由村集体“分”到户;零星的小块麦田,实行分散经营,农户自行收割、归仓。
“统”与“分”结合的试验,在转变与不变中,激发了农村集体经营的新活力。不变的是承包权,转变的是经营权,改变的是生产经营模式和群众经营观念。“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抱团发展才能共同富裕。”西沟村党支部刘小兵这样认为,也带领全村群众这样干。
发展是永不止步的。在20世纪,我国农村基础条件普遍薄弱,农民或在村集体劳动,或单家独户过日子,为的是“温饱”。
环县作为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老区,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县,西沟村也不例外,群众依靠单家独户过小日子。
如何“抱团”共同富裕?西沟村在羊产业上大胆实践,创出了“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社员”的“村社合一”模式。
全村7个养殖合作社、1个草产业合作社和1个全日粮饲料加工合作社全部加入合作社联合社,动员全村近千名种植户和养殖户就近加入合作社。
村党支部刘小兵,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联合社理事长,其他村干部担任联合社监事长。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形成了“户户入社、村村建社、九社合一”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
在联合社下属的9个成员社设立党小组,发展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成为党员,培养党员成为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真正把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把党员凝聚在了产业链上中欧体育官方网站。
在羊产业的带动下,西沟村年饲养羊只近7万只,全村70%的农户从事羊产业,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的收入达到1.68万元。
四五年前,骆俊发还是一个外出干苦力的务工者,村上开始科学化发展羊产业时,他起初是观望的态度。
当看到全村大多数群众都跟着科学养羊,骆俊发赶紧行动起来,3年时间羊只饲养量翻了两番,还出栏了几百只羔羊。
“没有村党支部的引领不行。”骆俊发说,“把思路、落实、监督、服务等融为一体,干起来就会拧成一股绳,落实到位了,群众也就得到了实惠。”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探索村社合一模式,村民都凝聚在产业链上,共同获利,走出了比单家独户经营翻倍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
羊产业见证了西沟村村社合一的强大组织力和带动力。面对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西沟村的群众并不自满。“羊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进一步依靠土地、人力等资源,走出一条更能适应西北山区的当代农业现代化路子?”刘小兵说,“这不仅是西沟村群众共同的期盼,也是全国各地共同富裕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中国地图上看,环县地处降雨量400毫米的分界线上,属于农牧交错地带。《环县志》记载,“山童水劣,世罕渔樵”。环县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超过300万亩。
环县要发展农业,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来“破局”,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西沟村从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突破,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
西沟村全村56.7平方公里土地支离破碎地分布在40多个山头、山坡,多年来,该村通过坡改梯等项目支持,原来的陡坡地变为了小梯田。“一块地三两亩,小型农机勉强可以作业,大型机械联合作业没法进行。”刘小兵下定决心,要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
承包地是群众的命根子,要打破承包权界,进行“小变大”“零变整”,首先要破解群众的“小农思想”。
2022年初,争取到高标准农田试点项目后,如何修、如何经营成了全村的大事。为此村上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商议,“必须连片集中,小块变大块。”“要打破地界,这样才能修得更宽展,便于机械化耕作和管理。”“合了就不要再分,分成小块,势必会小麦一行、玉米一行,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也就失去了高标准农田的优势。”“刚修的新地,种小麦比较有把握。”“流转给联合社,入股分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形成最终意见——打破土地承包界限,小块变大块重新修整,土地承包权不变,将原来的耕地依据《土地承包经营证书》进行登记,以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利益由村集体和群众共享,风险由村联合社承担;同时,根据部分群众意愿,对零散地块由群众具体经营。
干部相信群众,群众信任干部,再难的事也能办成,再棘手的问题也能解决。“去年修高标准农田,村上召开群众大会一说,群众就积极支持。”村民刘富红赞叹道,“两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点,迁坟100多座,这在农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原来十来亩地得一个劳动力,现在一二百亩地一个劳动力还很轻松。”村民刘明辉感慨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单打独斗不能共同富裕。”西沟村通过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管理等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来对比传统小农耕作方式,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省时省力省成本。
“农户自己耕作,每亩耕地50元、播种30元、收割60元,很多农机服务队还不愿意干。而规模种植后,很多农机服务队提前联系和我们签合同,上门服务,价格能低一半。”
“农户自己耕种,技术参差不齐,比如春季的‘一喷三防’就很难落实到位。这次规模化后,春季进行了两次喷药喷肥,保证了冬小麦的丰收。”
“村联合社生产经营产生的效益,经过核算后,将给农户按照耕地数量进行首次分红;如果生产的产品能进行二次创收,将对农户进行二次分红。”
今年,西沟村联合社种植的1800多亩小麦,春季干旱时,有效进行浇水;遇到病虫害时,进行了两次喷药;灌浆时,又喷洒了叶面肥。“把现代农业的新技术做到位,一些在农户看起来不好解决的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也能挽回传统耕作造成的损失。”西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孙建国表示,“今年就有个别农户因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冻灾之后措施不到位,导致小麦田翻耕。”
经过四五天收割后的初步测算,刘小兵的心里也初步有了底:“按照今年的产量,农户一亩可以分到近200斤小麦;如果能将这些小麦作为籽种全部销售,也能赚一点利润,可以对农户进行二次分红。”
在羊产业发展中,西沟村部分梯田种植了饲草。村民刘明辉说:“这比种庄稼效益好,种粮食只能保口粮,种草养羊,效益是翻倍的。”
刘明辉看着新修的高标准农田,见证了集体经营的模式,触动了他的思想,他盘算着如何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单家独户种小麦,仅仅保了成本,村上种小麦,除去村集体的收入,还能分到近200斤小麦,自己啥也不用投入。如果村集体再能谋算一个更好的产业,地里产出效益提升了,人的口粮、羊的饲草,都可以市场化获取。”刘明辉说。
刘明辉的想法在今年春季就开始了“试验”。他在村组织的引导下,种植了两棚辣椒,目前正在采摘上市。“按采摘两个月,每天采摘100斤算,收入可以过万元。”刘明辉喜笑颜开,“跟着支部踏实干,就一定能有好收入。”
刘明辉的试验,拓展了全村多元增收的渠道。西沟村利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种植100亩设施辣椒和100亩晚熟西瓜,通过农户种植、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等服务,增加农户收入。
村民肖成艳家羊存栏超过300只,在舍饲养殖中,动力电、农机械等配备到位,省去了很多劳动力。她和丈夫一大早喂养好羊后,还在村里务工。“每天100多元的额外收入,一个月可以多赚好几千元。”肖成艳告诉记者。
在今年的试验中,合作社已经和县内外的蔬菜市场达成了合作意向,村级联合社继续流转大量土地,集中经营,在改造达标的耕地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蔬菜,让群众在自家土地里务工收入,村集体和群众共同分红获利。
在社会化生产模式的引领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降本增效,全民共同参与服务集体产业已成为凝聚力量、共同富裕的新引擎。“羊产业发展已经步入科学化,村联合社从饲草、技术、销售等全方位保障,农户投入很少的劳动力就能继续稳步科学发展。”刘小兵认为,“发展多元产业,可以消化剩余劳动力,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丰”不负勤,麦浪涌动。带着夏收的味道,一场农业现代化的变革,正在西沟村悄然推进。(作者:李文)